許多台灣公司打算聘請員工,但不希望處理人資方面的工作,就認為只需要委外處理人資或薪資流程(如薪資外包)即可。但實務上,越來越多公司選擇使用名義雇主聘用人才。
這看似多餘、甚至是額外支出的安排,其實背後藏有許多你可能沒想過的策略性與財務性考量。特別是「健保費用」對企業負責人所帶來的長期成本,更是許多創業者疏忽的一環。
什麼是名義雇主?
名義雇主是一種人事合約安排,由第三方公司(名義雇主)代為與員工簽約、處理投保、發薪及報稅。實際工作地點與管理仍由原企業主導,但在法律上,這些員工屬於第三方的編制。
名義雇主並非僅為外商設計,即使本地企業或新創團隊,若希望降低雇主風險、避免健保費用膨脹,或實現人事結構彈性,這都是可行的安排。
企業已設立,為何仍選擇名義雇主?
1. 控制公司負責人健保費用
在台灣,公司的負責人健保級距會受到公司最高薪資員工的影響,導致以下情況:
- 一旦聘用高薪員工,負責人投保級距隨之拉高
- 若負責人有配偶、子女等眷屬依附投保,健保費用會倍增
實際比較(以四口之家為例)
| 員工薪資 | 投保級距 | 負責人健保費(4人) | 差額(與無員工相比) |
|---|---|---|---|
| 無員工 | NT$40,100 | NT$8,292 /月 | — |
| NT$60,000 | NT$60,800 | NT$12,572 /月 | ↑ NT$4,280 /月 |
| NT$84,000 | NT$87,600 | NT$18,116 /月 | ↑ NT$9,824 /月 |
| NT$150,000 | NT$150,000 | NT$31,020 /月 | ↑ NT$22,728 /月 |
💡 若員工投保級距達 NT$84,000,負責人與三名眷屬的健保費可達每月 18,116元,一年約 NT$217,392,對新創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利用名義雇主則可以省下一年NT$117,888的健保供款。
📌 使用名義雇主,員工掛在第三方公司名下,不會影響原公司負責人之健保投保級距,可有效省下此額外成本。
2. 分隔資產與責任,讓結構更靈活
許多企業選擇使用名義雇主作為風險隔離或財報操作的工具,常見理由包括:
- 將特定員工薪資與成本分開處理,便於財報簡化
- 預備日後進行資本操作、轉投資或子公司分拆
- 預期某職位為短期安排,不希望對企業主體產生長期法律連動
3. 節省創業初期管理精力
創辦人往往無暇處理:
- 加保、退保等程序
- 合約撰寫與在地法規合規
- 勞退、年終、資遣等人事成本試算
與其投入時間學習繁瑣流程,許多創業團隊直接交由名義雇主處理,達到營運極簡化。
名義雇主 vs HR/薪資外包有何不同?
| 項目 | 名義雇主 | 薪資外包 |
|---|---|---|
| 法定雇主是誰 | 第三方公司 | 原公司 |
| 員工與誰簽約 | 第三方公司 | 原公司 |
| 解僱、勞資糾紛責任歸屬 | 第三方公司 | 原公司 |
| 健保費用影響負責人 | ❌ 不影響 | ✅ 會影響 |
結語:名義雇主是結構優化工具,不只是外包服務
對許多台灣公司來說,「名義雇主」不只是用來「方便」或「加快聘用流程」的工具,而是一個整合人事風險控管、財務規劃、制度靈活度的策略型解決方案。
在創業早期,當一個決策可能影響整體現金流或合規成本時,選擇「誰是雇主」這件事,值得你花時間深思。聯絡宏才進一步了解名義雇主服務。











